吉利收购了多少个品牌
吉利收购了四个品牌,包含:
1.2017年收购宝腾汽车。
2.2013年2月收购了英国伦敦出租车公司。
3.2010年8月2日收购了沃尔沃轿车业务百分之百的股权。
4.2017年收购了戴姆勒9.69%的股权,变成了最大的股东。吉利控股集团拥有吉利、领克、沃尔沃、伦敦出租车、宝腾和路特斯六个汽车品牌。这几年,我国的自主品牌相继崛起,现如今早已有许多的自主品牌已经收到了消费者肯定,当中一个就是大家所熟识吉利汽车。众所周知,吉利非常喜欢买买买,从它收购了沃尔沃开始,隔山差五就被曝出,吉利收购某某某品牌。和丰田集团一样,丰田品牌是头牌。同样的,吉利品牌也是吉利集团的头牌。而对于吉利品牌,相信也不用车行哥多说了,现如今吉利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上占了许多的份额,无论是轿车还是SUV领域。并且吉利品牌现如今也是广为人知的一个品牌。让吉利声名鹊起的还是收购沃尔沃一案,2010年8月2日,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钱从福特手上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,得到了沃尔沃轿车公司的100%股权。收购沃尔沃不但让吉利一夜之间变成众所周知的车企,也给吉利提供了许多技术上的帮助。从此,吉利开始了开挂式的发展。
各大品牌都被什么收购了。例如沃尔沃被吉利收购了……
劳斯莱斯、迷你被宝马收购
宾利、兰博基尼、斯柯达、西亚特、保时捷、布加迪、奥迪等被大众收购捷豹、路虎被印度TATA收购
法拉利、玛莎拉蒂被菲亚特收购
萨博被世爵收购
斯巴鲁被丰田收购
图比较老,不算很准
相关内容扩展阅读:
吉利正式收购魅族,魅族以后还会继续做手机吗?
吉利的成长之路:细数那些被它收购的国外车企
吉利这几年可谓是风头正盛,销量蒸蒸日上,还在为自己扩展汽车业务。虽然吉利这几年买其他品牌有点上头,但它没有忘记自己的“任务,那就是把国产车卖出国门。对于吉利如此频繁的买买,也有人对此不赞同,为何不把这些钱拿去研究汽车技术呢?我想这几年吉利汽车的销量,就已经让说这话的打脸了。
不过说实话,国产车起步很慢,技术很烂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从零开始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出头,那为何不换种方法呢?就去合资并购一些老牌车企,深入交流一下,多多少少会有点收获。埋头苦干值得赞扬,但有时还真需要老师点拨几句,你就豁然开朗了,这也是发展的一方面。
沃尔沃汽车
吉利对沃尔沃的这次收购,可谓是大手笔,不少人又对吉利燃起希望之火。在2010年的时候,吉利用18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的轿车业务。用当时最经典的话来说,暴发户和知识分子的碰撞,它们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呢?
吉利当时确实赚了钱,但它并不是暴发户,在收购了沃尔沃的轿车业务后,并没有急于为自己贡献什么,而是继续维持沃尔沃以前的运营模式。在接下来的几年中,吉利和沃尔沃才开始发力。吉利借助沃尔沃的品牌效应,把自己拉上了新的台阶,而沃尔沃则借助吉利提供的资金和国内市场,从亏损变成了盈利。
伦敦出租车公司
唯一不同的是,这次是全资收购,不仅让这家公司起死回生,也让吉利亮相伦敦街头。并且这也是吉利在新能源汽车布局上的重要一笔,在面对欧盟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下,吉利率先在这家公司启用新能源汽车研究,甚至为此更名为伦敦电动汽车公司。
现在看来,吉利的战略眼光独到。虽然吉利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上表现并不是亮眼,但国外这家电动车公司已经将车卖到了英国、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。要说谁先走出国门,吉利现在已经做到,只不过是在国外生产的。
宝腾汽车
在吉利推进伦敦出租车公司转型的同时,又用12亿收购了宝腾汽车的49.9%的股份,还附赠51%的宝腾旗下路特斯51%的股份。跟前面两个相比,这是吉利最便宜的收购了。不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永远都在亏损。
时间来到三年后,宝腾汽车的销量逐渐上涨,跟吉利合作宝腾X7一上市,就拿到了销量冠军。而对于路特斯而言,吉利认为已经有一众燃油跑车了,再这样搞就没有意义。路特斯就推出了纯电动跑车,虽然也是昙花一现,但吉利可以借助路特斯的跑车基因,为自己的汽车帝国埋5下种子。
入股奔驰母公司-戴姆勒
吉利确实有点买上头了,在2018年入股奔驰母公司-戴姆勒。这次用了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戴姆勒的9.69%的股份,可以说是吉利最大的一笔投资了。在2019年时,戴姆勒终于有所动作了,与吉利成立了smart品牌的合资公司,各占一半股份。相信用不了多久,大家就可以看到国产后的smart小车了。
戴姆勒迈出了第一步,接着肯定就有第二步、第三步。目前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,吉利肯定想跟戴姆勒一同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,包括纯电动和混动。不管结果如何,吉利都可以借助戴姆勒的合作研发,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,而自己走出国门打好口碑。
除了戴姆勒以外,吉利基本都是在这些其他企业困难的时候才出手,也被大家称为“好人”。现在看来,不管是国内空缺的跑车市场,还是现在的新能源汽车,吉利已经手握资源,怎么发展吉利都能接招。这不,前段时间居然又传出吉利对大众旗下的宾利有想法,你觉得这个可能吗?
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,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。